全屏 高陵县街道地图 高陵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33地图-→ 西安高陵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西安地图 辖区: 【长安地图 | 新城地图 | 莲湖地图 | 碑林地图 | 灞桥地图 | 未央地图 | 雁塔地图 | 阎良地图 | 临潼地图 | 蓝田地图 | 周至地图 | 户县地图 | 高陵地图】 其他: 【地图下载】 【友链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陕西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图一览
西安市 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 高陵县| 杨凌区
铜川市 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
宝鸡市 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 秦都区|渭城区| 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渭南市 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
延安市 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汉中市 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榆林市 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洲县
安康市 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 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西安市 区县地图 街道地图 乡镇地图(辖9个市辖区、4个县。共87个街道、42个镇、47个乡)
未央区(辖10个街道)
张家堡街道 三桥街道 辛家庙街道 徐家湾街道 大明宫街道 谭家街道 草滩街道 六村堡街道 未央宫街道 汉城街道
莲湖区(辖9个街道)
青年路街道 北院门街道 北关街道 红庙坡街道 环城西路街道 西关街道 土门街道 桃园路街道 枣园街道
新城区(辖9个街道)
西一路街道 长乐中路街道 中山门街道 韩森寨街道 解放门街道 自强路街道 太华路街道 长乐西路街道 胡家庙街道
碑林区(辖8个街道)
南院门街道 柏树林街道 长乐坊街道 东关南街街道 太乙路街道 文艺路街道 长安路街道 张家村街道
灞桥区(辖9个街道)
纺织城街道 十里铺街道 红旗街道 席王街道 洪庆街道 狄寨街道 灞桥街道 新筑街道 新合街道
雁塔区(辖8个街道)
小寨路街道 大雁塔街道 长延堡街道 电子城街道 等驾坡街道 鱼化寨街道 丈八沟街道 曲江街道
阎良区(辖5个街道、2个镇) 凤凰路街道 新华路街道 振兴街道 新兴街道 北屯街道 武屯镇 关山镇
临潼区(辖14个街道、4个镇、5个乡)
骊山街道 秦陵街道 新丰街道 代王街道 斜口街道 行者街道 零口街道 相桥街道 雨金街道 马额街道 西泉街道 栎阳街道 新市街道 徐杨街道 交口镇 北田镇 油槐镇 何寨镇 铁炉乡 穆寨乡 小金乡 任留乡 土桥乡
长安区(辖15个街道、2个镇、8个乡)
韦曲街道 郭杜街道 滦镇 引镇 王寺街道 马王街道 太乙宫街道 东大街道 子午街道 斗门街道 细柳街道 杜曲街道 大兆街道 兴隆街道 黄良街道 王曲镇 鸣犊镇 高桥乡 灵沼乡 五星乡 五台乡 王莽乡 杨庄乡 炮里乡 魏寨乡
蓝田县(辖10个镇、12个乡)
蓝关镇 泄湖镇 华胥镇 前卫镇 汤峪镇 焦岱镇 玉山镇 三里镇 普化镇 葛牌镇 辋川乡 蓝桥乡 玉川乡 灞源乡 孟村乡 安村乡 史家寨乡 小寨乡 三官庙乡 金山乡 九间房乡 厚镇乡
周至县(辖9个镇、13个乡)
二曲镇 哑柏镇 终南镇 马召镇 集贤镇 楼观镇 尚村镇 广济镇 厚畛子镇 四屯乡 侯家村乡 竹峪乡 青化乡 翠峰乡 九峰乡 富仁乡 司竹乡 辛家寨乡 骆峪乡 陈河乡 板房子乡 王家河乡
户县(辖11个镇、5个乡)
甘亭镇 余下镇 祖庵镇 秦渡镇 大王镇 草堂镇 蒋村镇 庞光镇 涝店镇 甘河镇 石井镇 五竹乡 玉蝉乡 天桥乡 渭丰乡 苍游乡
高陵县(辖4个镇、4个乡)
鹿苑镇 通远镇 耿镇 泾渭镇 崇皇乡 湾子乡 榆楚乡 张卜乡

1.如何查询4S店维修保养记录?(详情)
2.如何查询保险公司理赔记录?(详情)
3.如何查询车在哪个保险公司投保?(详情)
4.如何查询车型年款信息(高低配)?(详情)
5.如何查询出厂配置参数生产日期?(详情)
6.如何查询车牌号车架号和发动机号?(详情)

高陵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高陵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全县辖4镇4乡,88个行政村,74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950人。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县人民政府驻鹿苑镇,邮编:710200。代码:610126。区号:029。拼音:Gaoling Xian。

中文名称: 高陵县
外文名称: Gaoling Xian
所属地区: 中国 陕西省
下辖地区: 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
面积: 294平方公里
人口: 28万人
机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县情概况

  高陵县[1]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全县辖4镇4乡,2个管委会,88个行政村,74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950人。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
  县人民政府住鹿苑镇,电话区号:029,邮政编码:710200。
  高陵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称关中的“白菜心”。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灞桥区,西连咸阳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属西安市近郊县,距西安市中心仅2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10公里。泾渭二水横贯东西,西禹、西铜高速公路、210国道及西延铁路横贯南北,泾河火车站位于其中。“五区、二水、四线”已紧密地把高陵县与西安市融为一体。 高陵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两岸,西安市辖域北部。东西长20.55公里, 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禹夏时期,大禹治水,导泾入渭,绕于县南,成为雍州名地。周时筑有高陵邑。以南部有奉正塬,状若土山,坡度较缓,高四五丈而得名高陵。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境内地势平坦,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414米。泾、渭二水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于马家湾乡泾渭堡村东北交汇,将全境切割为泾渭河北、渭河南和泾渭夹角3个自然区。咸铜铁路、西三一级公路、西禹公路南北穿境。高三、高永、高茹、高交公路贯通东西。27条县乡干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挺拔秀丽的唐昭慧院塔耸立于县城东南;唐大学士裴度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唐西平郡王李晟碑突兀在渭河北岸公路旁;1978年,又在渭河南3公里处发掘出唐东渭桥遗址,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米家崖、灰堆坡、马南村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文明遐迩。1995年,辖3镇7乡、8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有54446户、224872人。其中农业人口205542人,占总人口的91.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5人。人均耕地1.24亩,以汉族为主,还有满、蒙、回、维、布衣、土家等少数民族80多人。 本县面积虽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水利化程度高,机械化实力强,古有“黄壤陆海”之称,今誉为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

行政区划

  建国后,废除保甲制,设区、乡、行政村,将原来的6乡、33保改为6区、33乡。
  1950年5月5日,撤区并乡,将33个乡并为16个乡。
  1952年11月25日,全县又设5个区、27个乡:一区,区公所驻县城盐店巷。辖城关、高桥、萧家庄、中王、银王5个乡。二区,区公所驻张卜村。辖郭家、渭阳、西关、陈杨、榆楚、马北6个乡。三区,区公所驻耿镇(自然镇)。辖耿镇、李家庄、马伍什、刘家庄4个乡。四区,区公所驻姬家庄。辖新庄、井王、绳刘、枸杞赵、高刘、东城坊6个乡。五区,区公所驻通远坊。辖庙王、竹林寺、高冯、安王、史喻、皂角树刘6个乡。
  1953年,将5个区调整为4个区,将27个乡调整为1个镇26个乡。
  1956年2月8日,再次撤区并乡,将1镇26个乡并为1镇9个乡,皆以其驻地所在村(镇)命名为城关镇、中王乡、张卜乡、榆楚乡、崇皇寺乡、姬家庄乡、通远乡、湾子乡、耿镇乡、马家湾乡。
  1958年8月公社化时,在全县范围内又建立6个公社。按城关镇、中王乡的范围建立东风公社、公社机关驻中王村;按张卜乡、榆楚乡的范围建立先锋公社,公社机关驻张卜村;按崇皇寺乡、姬家庄乡的范围建立七一公社,公社机关驻崇皇寺(自然镇);按通远乡、湾子乡的范围建立星火公社,公社机关驻通远坊;按耿镇乡的范围建立红旗公社,公社机关驻耿镇;按马家湾乡的范围建立灯塔公社,公社机关驻马家湾。公社为政社合一组织,取代了乡(镇)。
  1958年10月15日,又按县的范围建立了高陵公社。此时一县一社,县、社并存,将原来的6个公社均依原名改为6个耕作区,驻地依旧。
  1958年12月14日,将红旗耕作区(即今耿镇)划给西安市后,县和公社共辖5个耕作区。
  1959年1月1日,撤销高陵县,改为三原县高陵公社。将原为县和公社共辖的5个耕作区,均依其驻地名改为中王管区、张卜管区、崇皇管区、通远管区、马家湾管区,悉归三原县高陵公社管辖。
  1961年5月20日,撤销辖有5个管区的高陵公社,将马家湾管区划给三原县高庄公社,将下余的4个管区改为公社:中王管区改为高陵公社;张卜管区改为张卜公社;崇皇管区改为崇皇公社;通远管区改为通远公社,皆归三原县管辖。
  1961年9月1日,恢复高陵县,马家湾管区和以上4个公社复归本县。又将这4个公社、1个管区大体按1956年的乡(镇)范围划分9个公社:高陵公社分为城关公社、药惠公社;张卜公社分为张卜公社、榆楚公社;崇皇公社分为崇皇公社、姬家公社;通远公社分为通远公社、湾子公社;马家湾管区改为马家湾公社。
  1963年8月20日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划出时称红旗耕作区)还归本县,并改为耿镇公社。至此,全县辖10个公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除城关公社外,其余9个公社均予以更名。药惠公社改为东风公社;张卜公社改为战斗公社;榆楚公社改为红阳公社;崇皇公社改为红卫公社;姬家公社改为红庆公社;通远公社改为红旗公社;湾子公社改为红星公社;耿镇公社改为东方红公社;马家湾公社改为旭东公社。1972年,9个公社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名称。全县共10个公社,辖80个大队423个自然村。
  1984年,改政社合一为政社分开。全县10个公社,除城关改建制为镇外,在其余9个公社驻地设立乡,至此,人民公社事实上不复存在。生产大队改称为村,生产队改称为组。1985年5月,又将通远乡和耿镇乡改为建制镇。至1989年,全县共有3镇7乡87个建置村。
  鹿苑镇 地处县境中心稍偏东北部。东与药惠乡为邻;南接崇皇、榆楚、张卜三乡;西、北两面与通远镇、药惠乡毗连。东西宽约5.83公里,南北长约6.7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辖9个建置村,镇政府驻县城西街北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6933户,28342人。
  通远镇 地处县境北部。东邻药惠乡、鹿苑镇;南连崇皇、姬家两乡;西接姬家、湾子两乡;北靠三原县安乐、陂西两乡。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辖10个建置村。镇政府驻通远坊。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6130户,26243人。
  耿镇 地处县境最南部,为本县渭 河南唯一辖区。东、北两面濒临渭河,北与张卜、榆楚两乡隔河相望;东南与临潼县西泉乡为邻;南连西安市灞桥区新合乡;西与马家湾、崇皇两乡以河为界;西南靠灞桥区水流乡。东西长约8.1公里,南北宽约4.85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6个建置村,是全县最小的乡(镇)。镇政府驻耿镇街道东段北侧。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3975户,6206人。
  张卜乡 地处县境东南部,渭河之北。南隔渭河与耿镇相望;西靠榆楚乡;北与鹿苑镇、药惠乡为邻;东和东南与临潼县新市、西泉、北田三乡接壤。东西宽约7.6公里,南北长约10.25公里,总面积47.63平方公里,辖13个建置村,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乡政府驻张卜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7171户,30618人。
  姬家乡 地处县境西南部。东与崇皇乡、通远镇相邻;南与马家湾乡隔河相望;西与泾阳县崇文乡、永乐镇接壤;北与通远镇、湾子乡毗连。东西宽约5.8公里,南北长约10.7公里,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辖11个建置村,为本县第二大乡(镇)。乡政府驻姬家庄。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6929户,29760人。
  药惠乡 地处县东北部。南临鹿苑镇、张卜乡;西靠通远、鹿苑两镇;东连临潼、栎阳、新市两乡;北接三原县陂西乡。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28.47平方公里。辖9个建置村。乡政府驻中王村东。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774户,20192人。
  崇皇乡 地处县境西南部,泾河北岸。东临榆楚乡,南隔泾渭河与马家湾乡、耿镇相望;西连姬家乡;北接通远、鹿苑两镇。东西宽约6.5公里,南北长约8.2公里,总面积27.6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崇皇寺。辖7个建置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455户,19102人。
  湾子乡 地处县境西北部。东临通远镇;南连姬家乡;西接泾阳县永乐镇、三渠乡;北与三原县高渠、安乐两乡毗连。东西长约6.45公里,南北宽约5.05公里,总面积2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湾子村。辖8个建置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3814户,16141人。
  榆楚乡 地处县境中部。东临张卜乡;南隔渭河与耿镇相望;西连崇皇乡;北靠鹿苑镇。东西宽约5.8公里,南北长约7.88公里,总面积25.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榆楚村。辖6个建置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4156户,17649人。
  马家湾乡 地处县境西南隅,泾河以南,渭河以北,为本县泾河南唯一辖区。东濒泾、渭交汇处,隔渭河与耿镇相望;北隔泾河与姬家、崇皇两乡相望;南临渭河与西安市灞桥区水流乡、未央区草滩乡相望;西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和泾阳县高庄乡接壤。东西长约10.25公里,南北宽约5.2公里,总面积22.21平方公里。辖8个建置村。乡政府驻马家湾。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2072户,9115人。
  

高陵名人

  程士荣
  笔 名: 顾昔、史溶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6 民 族: 汉族 编剧。陕西高陵崇皇乡程家村人。1938年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陇东文工团队长,甘肃话剧团副团长、团长,兰州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一级编剧。甘肃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甘肃省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剧协第四次常务理事,中国文联第五届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剧剧本《小两口》、《破奸案》(均已公演),话剧剧本《周有才》、《雪山风云》(均已公演),电影文学剧本《红河激浪》、《黄河飞渡》、《西安事变》、《红色医生》(均合作)等。话剧剧本《西安事变》(已公演)获庆祝建国30周年剧本一等奖。
  作家:韩雪红、杨长安、甄陵、张新龙、王燕
  诗人:张继光、刁枭武
  书法家:汪运渠,郭锋、陈院 
  画家:黄山云、高东风、张琦

考古发现

  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引关于高陵,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引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但存争议。

历史

  高陵县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西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名千春,东汉初复名高陵,曹魏皇初元年(公元220年)又改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复沿用高陵原名至今,属全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1949年5月13日全县获得解放,初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由省直辖,1961年改属咸阳专区。1983年10月5日划归西安市管辖。

自然

  泾渭河北川平地,占总面积的76.7%,主要为淤土,灌溉积淤深,熟土层厚,生产性能好,适种范围极广。泾渭河北岸和泾渭夹角的塬平地,占总面积的14%,主要为娄土,上部为人工覆盖层,下部为自然褐土,上松下实,保水保肥,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渭河南高漫滩地,占总面积的3.7%,主要为潮土,土壤疏松、性暖,地下水位高,宜于经济作物种植。其余为河流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 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41.4 ℃ ,最低温度-20.8 ℃ ,年平均气温13.2 ℃ 。无霜期212天,年均日照2247.3小时,年降水540毫米左右,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气候。

农业

  【种植业】 历史上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辅之以大麦、谷、糜、荞麦、高梁和豆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实现水利化,耕作制度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糜谷之类基本无种,以小麦、玉米为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由1950年的61.1%提高到1970年的93.8%,再提高到1990年98.2%。1949~1990年,粮食亩产连上5个台阶。1963年亩产上“纲要”(耕地亩产223.1公斤),为当年陕西省唯一上“纲要”的县;1969年亩产过“黄河”(耕地亩产318.5公斤),名列全省榜首;1971年耕地亩产402公斤,成为全国北方地区两个高产县之一;1973年亩产跨“长江”(耕地亩产417.6公斤);1974年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耕地亩产千斤(市斤)县,进入全国千斤县行列。1990年粮食耕地亩产674.4公斤,总产169615吨,总产比1949年、1978年分别增长8倍和0.6倍。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22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90公斤。人均售粮由1957年的66.02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31.02公斤,亩均售粮由1957年的19.3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150.07公斤,人均亩均售粮均列全省第一。
  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麻、蔬菜、瓜类,以棉花为大宗。高陵县种植棉花——木棉,史见于元,清时引种中棉(茧花),民国初年推广美棉,民国21年(1932年)泾惠渠建成后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实行计划种植,播种面积均保持在10万亩以上。1978年亩产42公斤,总产4251吨。1983年亩产仅9公斤,总产仅870吨。历年平均亩产在30公斤左右徘徊,总产在2500吨左右徘徊。由于苗期低温,成熟期多雨,病虫害严重,产量长期不高不稳;投资大、成本高,收入低于粮食。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讲求经济效益,棉花播种面积连年锐减,1984年为5.5万亩,1989年仅留4300亩。种植面积除一部分被粮食作物挤占外,代之而起的是油料、蔬菜和瓜果。
  199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78万亩。其中棉花4500亩,亩产40公斤,总产180吨;油料1.59万亩,亩产149公斤,总产2371吨;蔬菜3.73万亩,亩产3391公斤,总产126632吨。形成以蔬菜、油料、棉花为主的种植格局。
  【水利】 高陵水利历史悠久。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24年)开凿郑国渠,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开凿白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开凿三白渠,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修建刘公渠,县内皆得灌溉之利。民国21年(1932年)泾惠渠建成,开创县内水利灌溉的新局面。后由于管理混乱,水利设施时兴时废,灌溉没有保证。194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12.8万亩,占耕地面积38.2%。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旧渠,扩建新渠,开展打井运动。1957年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2.2%,在陕西率先实现水利化。接着又向高标准水利化迈进。1958年开始修建抽水站,补灌泾、渭河两岸引灌不足的高仰田块;1959年修建排涝工程,实施排灌结合;1965年治理河道,修建护岸工程,控制河患。从1970年起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以道路为骨架,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园田化建设。1990年底,全县有较完善的排灌系统,灌溉渠系(干、支、斗)135条,全长366.6公里;抽水站11座,年均抽水量595万立方米;灌溉井3166眼,配套2998眼;排水干支渠沟22条,全长120.9公里;总有效灌溉面积28.65万亩,占耕地面积96.9%,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4.5%,居全省各农业县之首。
  【农机】 50年代开始使用农耕机械。1965年农机总动力4135千瓦,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1台,农业排灌动力机械1139台,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34.5%,机播面积占8.5%。1966年以后,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1978年农机总动力32614千瓦,比1965年增长6.9倍;机耕面积为耕地总面积49.1%,比1965年增加14.6个百分点;机播面积为耕地总面积42.3%,比1965年提高33.8个百分点。1979年以后,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用低压线路801.4公里,通往县内各个角落。1990年农机总动力71599千瓦,比1978年增长1.2倍。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509台,小型拖拉机1654台,农用载重汽车150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963台,农用水泵2615台,机动脱粒机2581部,磨面机817部。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85.1%,机播面积占总耕地面积94%,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30%。耕播、收割、拉运、碾打、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
  【良种】 民国25年(1936年)开始引种小麦良种,产量较前有所提高,但亩产不足2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良种经过四次更新换代。5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碧码一号和玉米良种辽东白,亩产突破200公斤;6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614号和玉米良种HD405,亩产跃上300公斤;7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阿勃和玉米良种白单4号,亩产超过500公斤;80年代引进推广小麦良种小偃、绵阳19和玉米良种户单一号、四号,亩产接近700公斤。
  【肥料】 解放前农业生产全靠农家肥。新中国成立后,在广施农肥的同时开始使用化肥。1965年全县化肥使用量6113吨,亩均19.2公斤。1970年以后,县、乡陆续办起一座氮肥厂和五座磷肥厂,1978年年产化肥14706吨。1990年农用化肥量达51405吨,亩均174.3公斤,名列全省各农业县前茅。
  【畜牧业】 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50年代役用大家畜发展较快,1957年为1.27万头,比1949年增长1.1倍,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初,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且有饲养任务,养猪逐渐兴盛。1985年达6.19万头,户均1.4头,分别比1962年增长5.8倍和2.5倍,亦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后期,因养羊投资少,效益高,饲养方便,养羊业突起。1988年达4.44万只,户均0.9只,分别比1965年增长4.7倍和1.7倍,也为历史最高水平。70年代初,养鸡热兴起。1979年底,全县来航鸡达到19万只,占存栏鸡的83%,成为全省第一个来航鸡良种县,并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交售鲜蛋过百万斤的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为养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推广现代化笼养鸡技术,使养鸡达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以养鸡为龙头,多品种饲养的畜牧业格局。1990年全县养鸡147万只,户均28只,人均7只,分别比1979年增长3.8倍、2.5倍和3.1倍。年产蛋15980吨,户均304公斤,人均74公斤,分别比1979年增长15倍、10倍、12.2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养大家畜8085头,户均0.15头。年产牛肉424吨,人均2公斤;年产牛奶3004吨,人均14公斤。养猪38645头,户均0.7头,年产猪肉2433吨,人均11.3公斤。养羊38515只,户均0.7只,年产羊奶7215吨,人均33.5公斤;年产羊肉535吨,人均2.5公斤。牛肉、牛奶、猪肉、羊肉、羊奶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1958年实施机耕至1995年,耕播、植保、收获、拉运、碾打、加工、排灌全面实现机械化。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4%;机播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9.8%;机收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3%;机械植保面积占23%,荣膺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称号。 粮食作物大麦、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以小麦、玉米种植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花生、大麻、烟叶、药材等,先后以棉花、油菜为主。其他作物有瓜类、蔬菜、绿肥、饲草等,以蔬菜为主。蔬菜有葱、韭、蒜、白菜、萝卜、南瓜等30多个品种,以桶子白菜、红萝卜品质最优,誉满三秦。
  林木中,用材林有17科50多个品种,以青槐、椿树、榆树品质最优,以建国后引进的泡桐及各种白杨、刺槐栽植最广、生长最快、产量最高。经济林果有8科30个品种,以豁口桃、酒枣久负盛名,以80年代引种的酥梨和梨枣品质最佳。观赏林木有10科20多个品种,以龙爪槐最为青睐。
  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狗、兔、猫等,以秦川牛、关中驴享誉全国,以猪、羊和70年代引进的奶牛饲养量最大。家禽有鸡、鸭、鹅、鸽等,以鸡、蛋、肉产量大、质量优而闻名全国。

工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县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繁荣文明经济强县,努力实现撤县设区的奋斗目标,积极实施和全力推进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陵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38亿元,较2003年13.89亿元翻了一番多;工业总产值达到53.8亿元,较2003年14.7亿元翻了近两番。特别是财政收入在2005年全面免征农业税、金融企业税收全部上划、增值税等五大税种留县部分在原有上划国省比例的基础上又拿走30%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08亿元,2006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025亿元,较2003年7071万元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三年来均居全市十三区县第一,总量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均居四县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6元,较2003年净增加近千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9:48:23发展到18∶66∶16,标志着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高陵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积极实施泾河工业园带动战略。位于高陵县境内泾、渭河两岸的泾河工业园发展势头强劲。始终把泾河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常抓不懈,工业经济长足发展。三年来,先后引进投资24亿元的陕重汽、投资16.7亿元的西部新材料产业园、投资25亿元的中钢重机、投资3.6亿元的中集汽车改装等40多个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9家;陕汽新基地、西部钛业、九州制药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成投产,园区建成投产企业累计达到170多家;中钢重机、秦益汽配、康明斯发动机等40多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20%,占全县的83%,是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倍多;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县的84.1%,是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的3倍多;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县的75.5%,是200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8倍。目前,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陕重汽、中集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长庆、中钢为代表的石油和冶金设备制造业,以西部新材料、中兴林产为代表的新材料制造业,以中化近代化工、陕西九州制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业,以饲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打造未来西安乃至陕西工业的承载地、加快我县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入驻长庆、陕汽生活基地人口达7万多人,园区总人口达10余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配套,一个城市新区已经形成。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批准西安市政府北迁,地铁南北线开工建设,园区将以更快的速度融入西安都市区,也必将带动高陵加速融入西安都市圈。

文化

  民国时期,县内有一个民众教育馆和一个秦腔剧团“化民社”。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增建群众文化设施。1950年建成县文化馆,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馆藏历代各种珍贵文物300多件。1956年建成县有线广播站,开展广播宣传。1957年建成县图书馆,藏书11824册,开展借阅活动。1965年建成可容纳800多人的县剧院。1970年建成面积3.19万平方米、设施比较齐全的大型露天体育场,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运动会44次。1975年建成有1260个座位的县电影院,同时在县体育场建成可容纳数千人的灯光球场。1978年县体育场内增建多用训练房一座,各种大型集中训练皆在此进行。1983年建成县工人俱乐部。1984年10个乡镇全部建起有电影、电视队、图书馆(站)、文体活动场地的文化站,组织和指导群众文体活动。县剧团经常深入乡镇演出。
  群众文化活动比较活跃。业余剧团、自乐班、民乐队、社火遍及城乡,每逢重大节日及喜庆场面,皆出场演奏。1970年起开展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800多名故事员活跃于广大城乡,45人曾出席咸阳地区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27人获地区表彰奖励;30人出席陕西省一、二、三、四届故事调演会,6人被评为优秀故事员;3人被选派出席全国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参加省级故事巡讲队,先后赴秦皇岛、唐山、太原、石家庄、内蒙、甘肃等地演出;30多名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的48篇故事,在全国报刊发表,被誉为“故事之乡”。
  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勤朴厚重和献身社会的传统美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醒事济民,献身社会;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西汉有以司马击项羽有功而封安丘侯的高祖功臣张说、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的史家冯商;东汉有著《汉书音义》112册的学者如淳;三国时有“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的国之良臣张既;唐有参与修订唐初律令、礼典、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元老重臣于志宁和郭子仪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元有参与修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的高隐杨恭懿;明有著作宏富的理学名儒吕楠,时人推崇为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民国时期,有陕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留日学生席时生,1920年在《鼓昕日报》上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论》,堪称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陕西第一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的王德崇,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还有一批早年投身社会,从事革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愈挫愈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有的为革命披肝沥胆,英勇献身、慷慨就义。1927年大革命时期,白文范出生入死,创建中国共产党高陵县底下支部,领导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在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战斗中,107名热血男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建国后培养的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振兴高陵,特别是在改变传统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和“吨粮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颖、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33三维地图】网址www.33map.net,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33map.net)-33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